Indeks S&P 500
Pendidikan

熊市不止靠防守?两种高胜率做空策略完整拆解(第二篇)

146
在本系列第一部分中,我们探讨了进行熊市交易所需的心态转变与市场结构变化。重点不在于盲目追逐动能或恐慌反应,而是理解市场阻力方向已经改变,并学会适应新的环境。

而在第二部分,我们将进一步具体化,拆解两种在熊市中表现稳定、可重复应用的技术型态。这些策略不仅可应用于指数,也适用于个股与外汇市场。


型态一:日线图上的汇聚阻力反转形态

这是我们经常在熊市初期反弹告终,或在跌势后期短暂反弹再次翻空时,看到的经典日线级别型态。

其结构简单:反弹行情触及一系列关键阻力位。这些阻力可能包括:

• 来自前波低点或突破区的水平压力位。
• 自近期高点或下跌起点所锚定的 VWAP。
• 呈现下滑趋势的 21 日或 50 日移动平均线。

当价格触及这些汇聚阻力区时,便需密切关注动能的转变。

观察重点

目标不是猜顶,而是等待明确的空头反转讯号,如:

• 空方吞噬蜡烛
• 黄昏之星形态
• 长上影线(特别是触碰 VWAP 或下滑均线后遭拒)

一旦形态出现,下一步便是等待确认 —— 隔日收盘跌破反转蜡烛低点,即可视为进场触发。止损则可设于近期高点或阻力区之上。

近期案例:

美元指数(DXY)日线图
syot kilat
过往表现并非未来结果的可靠指标

标普500(US500)日线图
syot kilat
过往表现并非未来结果的可靠指标

为何此策略有效?

熊市的本质就是反弹失败。这些反弹往往停滞于被大量交易者关注的阻力区。一旦买方无力突破,卖方便会接手主导,而因为众多交易者都观察相同区域,行情常有强烈延续性。

这并不是追第一波跌势,而是捕捉「第二波」——即反弹失败后的空头延续段。

型态二:小时线图中的盘整破位

第二种策略适用于低时间周期,常见于小时图。核心是简单的盘整后下跌结构,搭配 9 与 21 期 EMA 作为参考依据。

该型态通常出现在行情已明确转空后,市场短暂整理或轻微反弹,然后恢复跌势。

型态结构说明

价格先下跌一段,然后进入窄幅盘整区(横向箱体或下降三角)。此时价格多数时间位于 9 与 21 EMA 之下,且两条均线开始走平或下弯。

期间成交量缩减,显示市场正等待方向性突破。

关注的入场信号为价格有效跌破盘整区底部,并收出强势空方蜡烛。若之后出现回测,也可视为风险较低的再次入场机会。

近期案例:

布兰特原油(UKOIL)小时图
syot kilat
过往表现并非未来结果的可靠指标

ARM 小时图
syot kilat
过往表现并非未来结果的可靠指标

入场与控管方式

触发条件为价格首次明确跌破盘整区下缘,并伴随有效收盘。止损可设于区间上缘或 21 EMA 上方,依时间框架与风控需求调整。

目标价可根据前波低点或盘整区高度进行等幅投射。

此为「动能延续型」策略,无需行情反转,只需趋势延续即可运作。

为何此策略有效?

在熊市中,短期盘整型态往往成为「中继站」。市场在此暂歇、消化跌势后,重新加速下行。当大环境偏空,这类破位常干脆俐落。

关键在于耐心:不要急于在盘整区内部操作,应等待结构成形,并以 EMA 判断趋势方向,在确认破位时果断出手。

跨周期搭配,强化胜率

最有效的熊市交易方式之一,是跨时间周期搭配使用上述两种型态。

你可能先在日线图(型态一)看到价格触及阻力并出现反转讯号,接着切换至小时图(型态二),等待符合主趋势的盘整破位。这便是结构与时机的结合,能显著提升交易胜率。

回到大局观

这两种策略都立基于同一核心观念:在熊市中,唯有放下「预测底部」的执念,才能看见市场的真实方向。

在下行趋势中,反弹是重设空头仓位的机会,而非改变立场的理由。结构与确认变得更加关键,而提前规划进出场策略,则是保持客观的必要条件。

免责声明:本资料仅供信息和学习用途。提供的信息不构成投资建议,也未考虑任何投资者的个人财务状况或目标。任何涉及过去表现的信息均不可靠地指示未来结果或表现。社交媒体渠道对于英国居民不适用。差价合约和差价交易是复杂的金融工具,因杠杆效应而伴随着快速亏损的高风险。 82.67%的零售投资者在与本提供者交易差价合约和差价交易时亏损。 您应考虑您是否了解差价合约和差价交易的运作方式,并且是否能够承担高风险以避免资金损失。

Penafian

Maklumat dan penerbitan adalah tidak dimaksudkan untuk menjadi, dan tidak membentuk, nasihat untuk kewangan, pelaburan, perdagangan dan jenis-jenis lain atau cadangan yang dibekalkan atau disahkan oleh TradingView. Baca dengan lebih lanjut di Terma Penggunaan.